日期:2021-03-30 浏览:1657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毛泽东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柳岸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君且去,休回顾。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董必武同志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他与李汉俊等人讨论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得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的结论。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从中看到了民众行动起来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希望。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1920年秋,董必武同志与陈潭秋等同志创建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七八月间,同志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党成立后,董必武同志任中共武汉区执委会委员和湖北区执委会委员。
1928年,党组织派董必武同志到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的干部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和法制建设付出大量辛劳。1934 年 10 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董必武
新中国成立之际,董必武同志已经63岁。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竭诚尽智、鞠躬尽瘁,为新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