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11 浏览:1274
王启民,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1961年8月,王启民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
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到油田中区西部搞注水开发试验,他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国际上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结合大庆油田油层多、厚层薄层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呈典型非均质分布的特点,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变“温和注水”为因势利导。转移接替;为油田培养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
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密切配合,发扬铁人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将油田上的单井资料收集整理了八种,近一万个数据,绘制出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从而揭示出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有力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实践。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油田在高含水条件下,实现再稳产10年的目标,王启民绞尽脑汁从地缝儿里“抠油”,“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他首创内部切劃注水, 使油田在短期内实现快速上产;研发井网加密接替稳产技术,使原油产量从5000万吨上升到5500万吨,并保持了4年5600万吨;确立稳油控水结构调整技术,支撑了第二个5000万吨以上十年稳产。 他主持研究并提出 “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让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实现了“变废为宝”。
20世纪90年代,王启民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 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6年 ,王启民领衔研发的“稳控油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世纪,王启民再次担当重任,把攻关的目标锁定在挑战采收率极限上,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一种适合油田地下条件的超高分子量、抗污水能力强的聚合物投入使用。应用后,主力油层提高采收率16.52个百分点,试验区中心井含水下降41.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使大庆油田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应用油田,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09年,王启民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