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02 浏览:1808
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道:“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瞿秋白(1899年—1935年),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
1919年5月4日参加五四运动,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他经赴俄的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当时兼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俄文教习和政治理论课的翻译,此间曾经两次荣幸地觐见革命导师列宁。
1922年11月,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出席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数月后回国,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在党内,他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也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整体来宣传。
1927年8月7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内从上到下,出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愤怒,革命急性病迅速膨胀,使党内“左”倾情绪很快蔓延开来。所谓“‘左’是站着斗,‘右’是跪着降”的说法,广为流行。
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1928年,他赴苏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后留任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团长。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标志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1930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上,瞿秋白批评了李立三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左”倾政策,停止了组织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恢复了党、团、工会的独立组织和经常工作,纠正和结束了作为“立三路线”主要特征的错误。
1931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及其支持的王明等人批评瞿秋白采取"调和主义",将他排挤出中央领导层。
1934年秋红军长征时,瞿秋白被留下负责中央分局的宣传工作。1935年2月,他在突围时被俘,同年6月18日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