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期】“平凡”的治沙人 —— 石光银

日期:2021-08-05 浏览:1331

最准一码


石光银.jpg


石光银,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2月出生,小学学历,陕西定边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一伙陕北硬汉,历经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不忘帮扶困难群众,造福当地百姓,自筹资金120多万元,修建学校两所,生态移民村一个,帮扶困难群众三百多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世界林农杰出奖”、“全国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石光银“七一勋章”。

 

回想起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时的情景,石光银仍然十分激动:“咱干了这么点儿事,党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沉甸甸的奖章往脖子上一戴,不由得让人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干、好好干、干到底,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时年32岁的石光银辞去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乡亲们祖祖辈辈受风沙的害,住在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石光银当时承包了3000亩荒沙地,成了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的“第一人”。

3000亩荒沙地上栽树,仅种苗一项就需要10万元,但7家农户拿出的全部积蓄只有750元。心急如焚的石光银避开妻儿,卖掉了自家的84只羊和1头骡子。其他农户相继卖掉自家的牲畜,还从各自的亲友处借贷,才凑够了树苗款。

1984年的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栽旱柳、沙柳和杨树。好在天公作美、雨水好,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3000亩荒沙变成绿洲。

坚定了治沙决心的石光银再次承包5.8万亩荒沙地。在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窝沙。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夏季地表温度能达到60多摄氏度、冬季可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拉开“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烤,大家的脸被晒得黢黑,嘴上起泡,眼里布满血丝。不幸的是,当年刮了10多次六级以上大风,他们栽的树苗有90%被毁,几乎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石光银强忍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又带着大伙儿干了一个春天,但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这时,石光银意识到“治沙不能蛮干,也要讲高科技”,所以他到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取得了治沙胜利,80%的树木活了下来。看到从沙窝里出来时如同“野人”的石光银,妻子心疼地放声大哭。

30多年的治沙历程中,石光银带领大家历尽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荒沙和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树木的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林草长起来了,风沙小了,四大号村变富了。为了让治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了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石光银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畜牧产业,先后办起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等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几百元提升至3万元。

由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大。近几年,石光银带领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达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石光银还带动白于山区曾经最贫困的50户272人搬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还无偿为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大家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摆脱了贫困。他还自筹资金建起荒沙小学和光银希望小学,为当地孩子解决上学难题;垫资500多万元,为乡亲们修通了从定边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定边县先后涌现出杜芳秀、王志兰等众多治沙典型,当地的林草覆盖率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5%提高至现在的32%。石光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世界杰出林农奖等60多项荣誉。

“荣誉是过去的,咱拿到这些荣誉,就要对得起这些荣誉,要想想咱还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啥。”石光银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加大治沙及农业工作的科技投入,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治沙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最准一码


返回列表